松豐口腔集團:十五載齒間守護,一生醫患情長
診室的牙椅緩緩升起時,78 歲的張爺爺習慣性地摸了摸嘴角 —— 這排伴隨他五年的種植牙,讓他重新嘗到了老伴做的紅燒肉。“當年松豐的李醫生說‘保證您能好好吃飯’,真是沒騙人。” 這樣的念叨,在松豐口腔的患者檔案里,藏著成百上千個。
從 2011 年街角的小小診所到如今遍布十余城的連鎖集團,松豐口腔的十五余載歷程,從來不是冰冷的規模擴張史,而是用 “齒間小事” 串聯起的醫患溫情錄。
一顆牙的承諾,種下品牌初心
松豐口腔的誕生,源于創始人在診室里的一次沉默。2005 年的一個雨天,一位老農揣著皺巴巴的錢來修牙,卻因小診所技術有限只能失望離開。“看著他捂著臉走在雨里的背影,我就想辦一家老百姓信得過的口腔機構。” 日記里這句話,也成了松豐最初的使命。
2011年,不足百平米的 “松豐口腔” 在虹口城區開業。沒有豪華裝修,卻特意隔出半間房做候診區,擺上熱水壺和老花鏡;沒有昂貴設備,醫生堅持每顆假牙都手工打磨到貼合牙齦。有位阿姨因顳下頜關節紊亂不敢張嘴,醫生每天下班后免費為她做理療,三個月后阿姨送來自家腌的咸菜:“你比我家孩子還耐心。”
“把患者當親人” 這句寫在診所墻上的話,成了松豐不變的底色。2011年第一家分院開業時,給所有醫生定下規矩:“問診至少十分鐘,方案要講得患者能復述。” 這份執拗,讓松豐的口碑在街坊鄰里間慢慢發酵。
兩代人的微笑,照見連鎖溫度
在松豐口腔的患者名單里,有不少 “全家桶” 式的忠實粉絲。徐匯分院的正畸醫生至今記得,2012 年第一次見到 12 歲的陳諾時,小姑娘因為牙齒不齊總捂著嘴笑。林醫生特意畫了卡通版矯正示意圖,還每天準備小貼紙鼓勵她按時戴保持器。
去年秋天,已經成家的陳諾帶著 5 歲的兒子來做窩溝封閉,孩子指著診室里的卡通壁畫驚喜大喊:“媽媽,這里和你手機里的照片一樣!” 原來松豐的兒童診療區十多年來始終保留著童趣設計,只是從最初的貼紙墻換成了互動投影,但那份 “讓孩子不怕看牙” 的心思從未改變。
這種跨越時光的溫暖,在松豐的連鎖布局中處處可見。浦東分院的護士長張姐有個小本子,記著老年患者的用藥習慣;普陀分院為上班族開設夜間門診,醫生常常加班到九點;就連異地復診的患者都能感受到便利 —— 上海的李先生因工作調動到嘉興,只需在松豐公眾號 上同步病歷,就能無縫銜接治療。“不是分店多就叫連鎖,是走到哪都能找到熟悉的安全感。” 李先生的評價,道破了松豐連鎖的真諦。
一群人的堅守,打磨精藝仁心
松豐的醫生辦公室里,總有本被翻舊的《口腔醫學指南》,但更珍貴的是那些貼滿便簽的病歷。種植科主任蔣勇軍的病歷夾里,夾著一張 2018 年的 CT 片,旁邊寫著:“張奶奶,糖尿病史 10 年,種植體選親水型,術后每周隨訪。”
為了這份細致,松豐建立了 “三審方案” 制度:主治醫生初定方案,科室主任審核,每周還邀請外院專家聯合會診。2021 年,一位患者因骨量不足無法種植,蔣勇軍團隊前后修改八版方案,最終通過 3D 導板技術完成手術。“患者說‘終于能正常吃飯了’的時候,比拿任何獎項都開心。” 蔣醫生的話,是松豐所有醫生的心聲。
為了讓技術跟上需求,松豐每年送五十多名醫生外出進修,引進德國西諾德 CBCT 時,組織全體醫生分批培訓考核,直到人人能精準解讀影像。但技術升級的背后,是更樸素的考量:“數字化設備能減少患者痛苦,這才是引進的意義。” 王松豐的堅持,讓松豐始終走在 “技術向善” 的路上。
一條街的牽掛,延續公益底色
每個周六,松豐的 “移動診療車” 都會準時出現在社區廣場。護士們帶著牙線和科普手冊,為老人檢查牙齒,給孩子演示正確刷牙方法。這個堅持了十二年的公益活動,源于一次社區義診的觸動 —— 有位獨居老人牙齒松動卻不愿就醫,說 “怕給人添麻煩”。
從此,松豐的醫護人員開始主動走進社區、學校和養老院。他們為留守兒童做窩溝封閉,給養老院老人免費洗牙,還編了朗朗上口的護牙口訣:“早晚刷牙三分鐘,飯后漱口別忘記。” 在松豐的公益檔案里,記著這樣一組數據:累計開展義診 2000 余場,服務群眾超 15 萬人次,捐贈口腔護理包 8000 余個。
“做口腔醫療,不僅要治好已有的病,更要預防未來的問題。” 這是松豐人常說的話。如今,松豐已經和 120 多所學校、30 多個社區建立合作,把口腔健康理念種進更多人心里。
二十多年過去,松豐口腔的招牌換了新的設計,設備更新了一代又一代,但診室里的那句 “別緊張,我輕一點”,候診區的那杯溫水,還有醫生們眼里的真誠,從未改變。就像集團在十五周年慶上說的宣言:“我們做的不是生意,是守護笑容的事業。一顆牙,一個人,一個家,松豐會一直在這里。”
隨便看看:
相關推薦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