堅持“三無婚禮” 是年輕人主導自己人生的開始
真正美好的婚禮,就應是取悅新人的,而不是讓自己痛苦,取悅別人
春節(jié)期間,除了開開心心過年,對于一些舉辦婚禮的新人及其家人來說,也是大喜的日子。近年來,個性化、小而精、自主設計的“極簡婚禮”或“三無婚禮”開始流行。沒車隊接親,沒伴郎伴娘,沒有煽情催淚的環(huán)節(jié),甚至不請長輩……有調研報告顯示,9成以上年輕人更喜歡小而美的婚禮,超60%的年輕人能接受的婚禮開銷在5萬元及以下。
然而現(xiàn)實中,可能很多人的婚禮并不如自己所愿。別的不說,就以花銷為例,據(jù)報道,當下年輕人辦一場婚禮的平均花費為17.4萬元。這比“5萬以下”的預算高出很多。而從媒體報道來看,那些“三無婚禮”之所以能夠達成,正是在于一些年輕人的持續(xù)抗爭。
有網友說得很好,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婚禮,不再是傳統(tǒng)的男娶女嫁,不再是兩個家庭捆綁式的結合,而是兩個人走出原有家庭,重新組合新的家庭。在這個過程中,就要充分尊重年輕人的個人意愿。結婚的,說到底是兩位新人,他們應該擁有自主權,而婚姻自主權當然包括婚禮自主權。
很多時候,父母之所以堅持己見,倒不是他們自己多有主張,而是比較在意周邊的看法,他們的思維可能是這樣的:別人都這么按規(guī)矩辦,你不辦,讓親戚朋友怎么看?讓爸媽的面子往哪擱?這就是為什么不少年輕人會說,婚禮就是為父母辦的。而父母也會覺得,自己忙里忙外花錢操辦,就是為了子女。
這兩種看法,或者說目的,其實并不沖突。不同的家庭角色從不同的個人觀念出發(fā),當然會有不同的手段去實現(xiàn)一致的目的:讓新人快樂幸福。既然目的相通,那沖突就可以化解。
據(jù)報道,有一位鄭州的女孩講述,自己想辦“三無婚禮”,一開始父母堅決反對,為此爭吵不休,常常大哭。但是婚禮之后,父親打來電話,認可女兒自己主張的婚禮儀式,覺得挺好,并承認自己“以前確實太傳統(tǒng),現(xiàn)在理解了,也接受這樣的婚禮”。
從更宏觀的時代里去看,近年來,除了看得見的人居環(huán)境,廣大農村地區(qū)也在悄悄發(fā)生一些習俗和觀念上的變化。主張花費少、愉悅自己的“極簡婚禮”,這何嘗不是年輕人自發(fā)的移風易俗呢?
坦白說,傳統(tǒng)婚禮中,尤其是部分農村地區(qū)存在與現(xiàn)代文明觀念不符的地方,比如大操大辦、天價彩禮,比如一些婚鬧場景對新人或伴郎伴娘很不友好,還有一些繁文縟節(jié)會讓新人感到尷尬、羞恥,進而產生恐婚情緒。這些一定要保留嗎?
以前的新人或許拗不過強大的傳統(tǒng)力量,被迫忍了,但不應該再以“過來人”的身份,把這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施加在兒女身上。真正美好的婚禮,就應是取悅新人的,而不是讓自己痛苦,取悅別人。當下的“三無婚禮”,可以看做是年輕人主導自己人生的開始。
把錢花在刀刃上,或是舉辦一場以自己為主角、親友放松玩樂的派對,或者來一趟說走就說抵達遠方的旅行,或是干脆什么都不做,把這份錢省下來作為一個新家庭的啟動資金,都挺好。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,實現(xiàn)了自己想要的婚禮,就會逐漸形成新的社會風尚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翟禮
隨便看看:
相關推薦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